微博大V“考古君”,粉丝180 万,自我简介是:“常年战斗在考古第一线,休假不看日历要看天气预报。”
很多网友并不知道,“考古君”并不是官方微博,背后也没有一整个新媒体编辑团队,只是80 后考古工作者刘志岩的个人微博。
刘志岩本科毕业于118免费彩色印刷图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后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2017 年,刘志岩受命作为领队,主持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
“考古君”诞生记
“考古君”最初为人所熟知,还不只是因为战斗在考古第一线,更是因为他还战斗在网络考古科普的第一线。
近几年来,盗墓题材的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流行,以及央视《国家宝藏》的热播,让原来长期“坐冷板凳”的冷门行业考古突然变得热门起来,但这种风口浪尖上的“热”很容易就被带歪了方向。因为呈现在公众眼前的是博物馆里动辄价值连城的“宝藏”,忽视了考古不等于“挖宝”,而实实在在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有严谨的理论和方法。
刘志岩 摄影:韩杰
考古挖掘现场常常是偏远乡村,晚上休息时间刷刷微博,对于刘志岩来说是一种放松,但渐渐他发现网络上对考古的误解非常普遍,甚至有某些媒体在做报道的时候,也会把古墓搬迁写成“倒斗”(盗墓小说里的盗墓黑话)。老学者们或忙于工作,或埋头学术,无暇辩驳,但作为一个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刘志岩越来越认识到,考古科普任重而道远,需要有学识的专业人士介入。
新媒体时代在召唤年轻的考古人以专业性的角度为考古发声,刘志岩意识到自己责无旁贷。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刘志岩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的个人微博上纯私人生活的记录少了,有意识地转向专业领域,答疑科普,分享工作进展,对有兴趣的公众进行专业的引导。
考古,不是“烤骨”,也不是“kao 鼓”
在微博上,“考古君”分享过这样一个自己在四川工作中的小段子:“前些年,文物还没那么热的时候,我们下乡工作经常会闹些笑话。老乡看到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的,就会问:你们是做啥子的(干什么)?我们回答:考古的。那个时候老乡对考古的理解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烤骨的,大概相当于卖烧烤(正好清灰的小刷子刷土也像在刷烧烤酱料);第二种是:kao 鼓的(四川话里kao= 敲,kao鼓= 敲鼓),大概相当于搞音乐。”还有些老乡会认为考古队是去赚钱的,于是常常把刘志岩称为“刘总”或者“刘老板”。
考古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有自成体系的表达方式,对普通公众来说可能不易理解。考古工作者在推进公共考古的过程中,要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非专业人士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才能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最终惠及民众。换言之,考古如果只局限在专业人士的圈内,路只会越走越窄,要用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促进文物保护。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做了多样化的尝试。2013 年起,刘志岩的工作重心也转向了公共考古方面,谈及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在公共考古方面的努力,他充满自豪感:“我们单位做了全国第一部有关于考古的动漫片,拍过一部数字电影,还出了第一本卡通书,这些事情都开创了中国考古界的先河,我们院就属于‘吃螃蟹’的那种单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虚拟考古体验馆中,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沉浸式”考古体验
2013 年12 月, 在人民南路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虚拟考古体验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国内第一个虚拟考古体验馆,开设以来进行了数次更新,每一次版本升级,都掀起了新一轮公众参与考古体验的热情。升级后的考古体验馆借助高清投影成像、3D 立体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可以让观众沉浸式参观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现场、欣赏出水文物,实时观看云南乌东德库区考古现场直播,还可以体验钻木取火,参与文物复原等游戏,全面感受考古的魅力。
刘志岩说,虚拟考古体验馆特别受孩子们喜欢,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适宜,他自己四岁的女儿就很喜欢去那里玩,他相信等这一代孩子长大了,有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被虚构的盗墓小说所误导,也由此确知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仅仅做好自己的研究,关起门来做一个学者是不够的,还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有多大的意义。”反思的结果是刘志岩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文能做研究、做科普、舌战网络喷子,武能跑野外、潜深水,基建考古和打捞江口沉银两不误。
刘志岩在四川彭山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现场
后来在负责江口沉银考古项目时,刘志岩专门到网上征集志愿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过程中来,“当时在网上发布了一个招募启示,问有没有谁愿意来参加我们的考古发掘。结果很出乎意料,刚发布没两天,我的邮箱(提示音)一直在叫,前后收到了大概1200 多份志愿者的申请,我们录取了其中的15 个人。其中许多人的学历蛮高,精通很多技能,还有两个海归,利用假期加入我们的队伍,帮助完成资料整理、绘图、文物修复等工作。不管参与哪个环节,几乎所有志愿者服务期满离开时,都觉得收获很大。”
“挖掘季”休息看天气,“清点季”数钱到手软
2018 年,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可谓全国瞩目。那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内水区域开展的围堰考古,是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重要的实践。围堰面积之大,开创了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而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堪称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价值,毫无悬念地被评选为“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 年以来,鉴于江口沉银遗址已发生多次盗掘,专家呼吁宜尽快组织人力、筹集经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2017 年1 月5 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
项目启动之初,因为曾在沿海地区的大学读书,有潜水证书可以胜任水下考古发掘,刘志岩“临危受命”接到了带队的任务。
四川彭山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现场
刘志岩觉得自己跟四川非常有缘。高中时一次看电视,正好央视在直播老官山汉墓的发掘,“看完那个节目,我就决定以后学考古了。虽然真正从事了这一职业后,才发现跟当时想象中还是不太一样。”2007 年,刘志岩参加了三峡考古田野实习,这也是后来他远离家乡在四川工作很重要的原因。“对整个川渝地区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当时没有想过,10 年后会在这里接下一个备受瞩目的大任务:作为领队,主持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
开始的时候,刘志岩内心无限忐忑,并不知道水下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围堰考古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全靠摸着石头过河。他暗暗给自己打气:哪怕挖出来一枚铜钱、一个发簪都算胜利。没有想到,成果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前后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4 万2 千多件,铜钱和发簪都多到不得不设专人清点。“最开始向领导提出要买一个保险箱。买了一个小的,当时想着万一真的什么都没挖到,或者只挖到一把铜钱,保险箱买来装不满不是很丢面子吗?结果我们才挖了两天,就把这个保险箱装满了,只好又接着买大的保险箱;单开门的放不下了,就买双开门的。后来出土文物太多,保险箱都买不起了,只好买便宜一点的铁皮柜,陆陆续续地把三个房间已经都装满了。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就数钱,从早上数到晚上,数钱数到手抽筋” 。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发掘区全景图
“回首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真是一次有趣且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手里,张献忠江口沉银就这样从传说变成了历史。看起来,传说和历史之间似乎只隔了一次考古发掘,但这背后却是数十个考古人99 个日夜的艰辛工作。不过,考古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亲手触摸历史。”
整个江口古战场遗址面积是100 万平方米,考古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只完成了两万多平方米考古挖掘。今年,江口沉银将进入三期考古工作,尽管一年里只有4 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挖掘,但其余的时间,刘志岩依然是成都、彭山两边跑。头两年挖出来的数万件文物需要清点、修复、保护,还要配合整个彭山周边的基建考古。
刘志岩喜欢杜牧的一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不知道他们还会在沉沙中打捞和磨洗出怎样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l-GyPuzfUsYf7AiLLzqw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