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118免费彩色印刷图历史系“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考查”之新加坡华人历史文化田野实践考察记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浏览:

201993日至8日,118免费彩色印刷图历史系2016级的10位同学在水海刚、陈遥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开展了为期6天的历史文化田野考察。

9月4日清晨,老师和同学们首先来到了新加坡的华人聚居区——牛车水。作为新加坡有名的Chinatown,街道上满满的中国元素让人倍感亲切,整个街道也提前挂着各色写着祝福语的庆中秋的灯笼。牛车水的马来文名称为“Kreta Ayer”,意指“水车”。从新加坡开埠至20世纪初,人们都得用牛车从安详山脚打水(闽南和粤语“车”,作动词用),运载食水往返市区各处,“牛车水”因而得名。

为了进一步了解早期新加坡华人的生活状态,更好的还原历史,同学们参观了“牛车水原貌馆”。该馆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是介绍德昌洋服店及陈老板一家的生活状态,其是早期新加坡华人中较为成功的商人,而与之不同的是第二层的租户们。

第二层被分为不同的小隔房,在几平米的小小房间里挤满了来自中国福建、广东一带各行各业的人们,有在工地干杂货的“红头巾”、有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流动摊贩、有木屐匠、八口之家、有“梳起不嫁”的妈姐、有中医师等等,他们在新加坡过着艰苦而贫穷的生活,却拼命攒钱,寄给远在中国的家人,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衣锦还乡。而这也只是新加披千千万万华人中的一瞥而已。

第三层是介绍早期移民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过番客”的旅程。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之后,加之国内动乱、灾害,迫使数以万计的华人背井离乡,期盼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新加坡就是他们心之所向,能够让他们找到美好生活的地方。而这个原本作为漂洋而来的华人的栖居之所,其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世界,大肆其道的苦力贩卖;勾心斗角的各私会党;经营着赌博、妓院、烟馆等不法生意,从而大发不义之财的黑帮。而底层的华人在其引诱之下,在本就贫穷艰苦的环境中变得更为不幸,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变得遥不可及。

离开牛车水原貌馆后,团队启程前往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晚晴园是一栋两层别墅,整体呈白色,屋顶为红色,由粤商梅泉宝于1902年所建。1905年,潮商张永福购置用于供母亲养老,因而命名为“晚晴园”;同年,孙中山来新加坡时,张永福提供此别墅为孙中山住宿;自此,晚晴园成为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基地。如今,晚晴园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管理并对外开放,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油画、孙中山墨宝等文物,叙述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新加坡华人对革命的贡献以及辛亥革命对当地华人社会的影响。

团队参观了晚晴园内的五个展厅。其中,第一展厅介绍了星洲三杰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他们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得力支持者;第二展厅叙述了孙中山等人在新加坡创办的革命机关报《中兴日报》如何宣传革命思想,以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第三展厅叙述了清政府被推翻后,林文庆医生等华社领袖如何推进改革社会旧习,以消除缠足和吸食鸦片等陋习;第四展厅叙述了新加坡当地先贤如何创办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1899)、中华女学校(1911)、崇福女校(1915)和南洋女学校(1917)等,让女性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第五展厅是一个专属特别展览的空间,定期举办专题特展。

晚晴园作为同盟会南洋总支部,见证了三次起义的策划过程,是孙中山与当地革命盟友的聚会场所,通过这一特定的历史空间,我们得以回溯过去,想象当年这些有识之士如何在此展开革命活动,如何宣传革命思想。而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等人身在南洋,却始终心系祖国命运,慷慨捐资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所谓“华侨为革命之母”,并非虚言。

9月5日,老师和同学们一行人前往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首先参观了南洋大学建校史展览馆,以及“何谓华人”图片展。

南洋大学的倡办人是新马胶业钜子陈六使先生,云南园校址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旧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为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专才;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齐驱并进。

“何谓华人”图片展从“华人身份的自由表达”、“其他华人”、“响应中国民族主义的号召”、“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跨越华人、跨文化身份”、“综合体”、“世界公民”几个板块向观者解答了何谓华人这个问题,引发观者的思考。有多少华人的特质和何谓华人这两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参照其他华人还必须同非华族进行对照。因为华人移民的历史漫长,分布范围广阔,他们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民族,不过,自19世纪以来,华人多半是与西方社会,也就是说在社会接触,因此为自己的身份寻找定义是不管是在殖民地或西方宗主国,现代化世界提供了更多身份认同的参照华人的身份认同多元化,已经无法被一个简单的华人概念所包含。

中午,在南大食堂用罢午餐,老师领着同学们来到“小笼包”楼午休。该楼是南大的教学中心,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自习和交流的地方,建筑设计奇思巧妙,因主建筑体外观像一个个小笼包屉累叠而被戏称为“小笼包”,是南大一座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午休后,一行人又回到华裔馆,南大中文系系主任、华裔馆馆长游俊豪教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华人研究国际学报》责任编辑张惠梅女士与会。报告开始前,水海刚老师向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与华裔馆赠送图书和纪念品,祝愿两校两系友谊长存。


    报告中,游俊豪教授先介绍了自己作为新加坡第四代华人个人的成长发展史,随后游俊豪教授与张惠梅女士耐心解答了各个课题小组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在南大之行的末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步校园,领略南大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

   9月6日一早,同学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许齐雄教授的带领下开展户外教学,走访参观了位于新加坡直落亚逸街的天福宫、福德祠博物馆和粤海清庙。许教授对新加坡早期移民的历史和天福宫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了天福宫内部的各个神像,对整个新加坡华人移民的信仰体系进行了大致的梳理。

之后,团队一行人在许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王昌伟教授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热情迎接了同学们,在见面会中简单介绍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现状和其成立的历史,并赠送给每位同学国大中文系校友会赞助出版的书籍。水海刚老师也代表118免费彩色印刷图历史系向国大中文系赠送了书籍和纪念品等礼物。

见面会后,同学们来到了国大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国大图书馆,对国大图书馆的建设和设施,以及藏书等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对国大中文图书馆进行了考察。最后,考察团与国大中文系的教授在国大中文图书馆合影留念。

9月7日,一行人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咖啡山华人墓地进行考察。热情好客的林志强老师接待了同学们并提供了细致的讲解。咖啡山作为19世纪40、50年代之后,来到新加坡的新客华人的坟山(集体坟墓),这里分布了数量众多而又包含着各身份阶层、来自不同群体的华人墓茔,通过对这些历时已久的坟墓的细致观察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学习理解。

在山中可以发现带有闽南、潮州各地习俗的墓碑等其他丧葬品,墓碑上的铭字将墓主人的籍贯、身份、姓名等信息都告诉了同学们。其中,有一些坟墓的外表装饰不同于其他坟墓的通常装饰。

一些中国传统坟墓前的守护神由中国古代的手持剑刃冷兵器的武将变为了手持火枪的锡克卫兵,其表明新加坡当地的华人石匠已经开始将来自西方的特征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


考察过程中,结束每一日的行程回到酒店之后,同学们都会按照分组就各组课题轮流进行交流总结与汇报展示,两位老师也根据各段行程中所得对同学们的汇报提出了评价与建议。

在总计六天的新加坡考察行程中,老师同学们与当地的社群及其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交流,在领略了新加坡的人文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状况。尤其是在华人社群的宗教信仰、宗乡组织、教育、社会认同等方面,同学们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新加坡两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的交流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学校良好友谊的发展,而且使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将其运用到历史研究的领域当中来。


/2016级历史系新加坡田野考察实践队

/王艺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