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丁晨楠:谚文史料与东亚史、朝鲜史研究

时间:2020年06月25日

浏览:

2020622日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丁晨楠博士通过腾讯会议,为大家做了题为《谚文史料与东亚史、朝鲜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118免费彩色印刷图历史系陈博翼老师主持。此次讲座也系“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丁晨楠于韩国延世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其研究主要方向与兴趣为: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朝鲜王朝史、东亚文化交流、女性史与女性文学。她关注当代韩国影视剧中的历史叙述,并以“重忆小窗纱”的笔名活跃在公共历史写作领域。


15世纪中后期,朝鲜世宗李裪领导集贤殿学者们创制谚文后,谚文逐渐成文民众日常所用之文字,不少人开始用这种简单易学的新文字来记录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但两班士大夫们继续将汉字作为主要书写文字,并把“谚文”斥为“雌文”,将其排斥在官方文字生活之外。由此留下了汉文史料和谚文史料这两种文本形态,而丁晨楠博士的本次讲座则主要围绕着传世的谚文史料,从“谚文燕行录与漂海录”、“谚文记载的丙子之役”、“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三个方面,来阐述谚文史料对东亚史以及朝鲜史研究的特殊之处。


一、谚文燕行录与漂海录

“燕行录”一直是研究明清时期中朝相关问题的重要史料,丁晨楠博士指出目前学界对汉文燕行录已有较多的研究,而由于语言的关系,对谚文燕行录则研究不足。随后丁博士为我们介绍了,从17世纪上半页以来,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朝鲜人所著的十余种谚文燕行录,包括它们的作者情况、写作年代、版本状况等信息。尤其突出了既无汉文本存世,亦无现代韩语译本的三本燕行录,它们分别是洪乐信的《己丑燕行录(卷之五)》、黄仁点的《乘槎录》与李鲁春的《北燕记行》。这三本燕行录都具有独到的史料价值。比如洪乐信的《己丑燕行录(卷之五)》纪述洪乐信作为书状官在北京出使期间,恰逢清缅战争结束之时,听闻了不少与战争相关的传闻,借此亦可展现朝鲜看待这场战争的视角;再如黄仁点的《乘槎录》是在乾隆帝八十岁寿辰前后到访北京所留下的使行记录。

随后,丁晨楠博士又阐释了关于谚文燕行录的几个问题。第一,就谚文燕行录为什么往往集中在1819世纪后期的问题。丁博士认为除了时间上的原因(离得越近,留下来的概率越高),也要考虑谚文燕行录写作者的主观动机。在当时朝鲜人视清朝并非正统中原王朝,从内心对清朝是比较鄙夷的,故而在谚文燕行录中屡次出现称清朝皇帝为“胡皇”、“胡主”的情况,里面有许多不愿意让清人看到的内容,而采用谚文书写就可以有效避开清朝人的阅读,避开清朝皇帝的忌讳。第二,使用谚文书写也有其受众群体的考虑。由于谚文是朝鲜普通民众之日用文字,故而不少人用谚文书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朝鲜普通群众阅读。如在李继祜在《休堂燕行录》中就有写到,使用谚文来写作,可让“老亲与妻子读”的内容。还有谚文燕行录中有使用“宫体”写作的情况,如洪乐信《己丑燕行录》的抄录本。宫体多为宫廷之人所用,这可能展现了这些书籍在宫廷中的传播力,尤其是宫廷女性群体中的传播力。

除燕行录外,还存有谚文的《漂海录》。这是1796年朝鲜武官李邦翼漂流到澎湖、台湾,后又由福建上岸,通过京杭大运河抵京,最后跟随使团回国事件而留下来的记录。由于这一事件极富有传奇性,故而后来他的故事还被编排成歌词广为流传。与此相比,谚文《漂海录》的底本就更加的珍贵,它保留了李邦翼的很多漂海细节,如对台湾府的所见所闻、台湾繁盛市集的记录、对一些事物的闽南话谚文转译,都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


二、谚文记载的“丙子之役”

所谓“丙子之役”是指1637年(丙子年)清朝攻打朝鲜王朝的战争。这场战争对朝鲜历史、中朝关系,乃至东北亚的局势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丁晨楠博士介绍了两本关于“丙子之役”的谚文书目,对于丰富“丙子之役”的细节,转变以往对“丙子之役”的研究视角都有所帮助。

其一是曹爱重的《崇祯丙子日记》。作者曹爱重,是朝鲜刑曹判书、左议政南以雄(1575-1648)的妻子。在“丙子之役”时,南以雄随侍仁祖于南汉山城,后又侍从昭显世子前往沈阳。故而曹爱重在《崇祯丙子日记》中得以记录有关丙子之役的史事。曹爱重记录的“丙子之役”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政治叙事,而是从女性的角度,描述他们的逃难历程,细节历历在目。这是从社会史、下位视角观看丙子之役与明清交替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二为无名氏的《山城日记》。谚文《山城日记》作者已不可考,因其书写采用宫体,故而推测应当是宫廷中人。其内容主要是叙述了仁祖和一些大臣在南汉山城躲避清军,直至最后投降的事件。其内容跟罗万甲的《丙子录》,石之珩的《南汉日记》几乎一致,因而史料价值有限。但《山城日记》中留有以谚文书写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和清朝与朝鲜交换的国书,这些使我们后来人可以通过对前人留下的文本进行分析,为了解当事人如何看待中朝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三、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

在这一部分,丁晨楠博士围绕着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阐释了其对“壬午祸变”研究的重要性。

“壬午祸变”是指1762年朝鲜王朝思悼世子李愃被其父英祖困于米柜饿死的事件。这一事件在2015年由韩国导演翻拍成了电影《思悼》,影片一度热卖。影片《思悼》的叙事参考了韩国首尔大学国文系郑炳说教授的学术研究著作——《权力与人: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一书,因而更为丰富地展现了故事的多方面细节与埋在背后的权力斗争。而郑教授此书的写作源起,正是在翻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藏的《恨中录》中所获灵感。根据郑炳说教授的研究,思悼世子李愃的弑父之举,是英祖李昑不得不处死李愃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虽然在上世纪金滋炫教授已提出,但金教授并无确切证据,只是经由《朝鲜王朝实录》等推测而来。而对《恨中录》的发掘以及配合思悼世子墓志等文献,让郑炳说教授的观点更加翔实。

丁晨楠博士指出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的史料价值在于,它为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壬午祸变”、看待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比如说作为思悼世子之妃,英祖之儿媳的惠庆宫洪氏,长期居住于宫中,与英祖接触密切,故而对王的怪异难缠的性格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描写,这在《朝鲜王朝实录》和《承政院日记》等官方史料中是很难看到。同时,由于《承政院日记》的洗草事件等,使得官方史书对“壬午祸变”就所记甚少,而《恨中录》的细节部分,是对这一时期其它史料的重要补充,发挥史料互证作用。并且在书中,洪氏还对“壬午祸变”还有自己的解读,即思悼世子罹患精神疾病,英祖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安宁,不得已才处死世子,这也是今天研究“壬午祸变”的重要参考。

之后,丁晨楠博士又讲述了《恨中录》的写作历程与版本状况、写作理由等内容,并展示了丁博士自己翻译的《恨中录》部分原文并进行解读,使观众对《恨中录》的了解更为全面立体。


在总结部分,丁晨楠博士提供了几个谚文史料的讨论视角。第一,非汉文史料VS汉文史料。丁博士人文朝鲜文献中谚文史料还是是比较重要的,就燕行录来讲,谚文燕行录独有的保密性特点就是对汉文燕行录的很好补充。第二,谚文史料中的女性视角。很多谚文文本是由女性写作的,如曹爱重的《崇祯丙子日记》与惠庆宫洪氏的《恨中录》,这些文本不仅传达出了女性对战争或是王室纷争的看法,同时也能看出朝鲜女性的表达欲望与自我认同。第三,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字。谚文在朝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朝鲜女性、中下层民众广泛应用的文字,而汉字的应用者仅为两班识字层少部分。因而,谚文书写的文本在知识的传播中,在中华文化向朝鲜渗入中,儒教文明的在地化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


讲座结束之后,线上观众针对讲座内容进行提问,丁晨楠博士也耐心地依次解答,尤其在“壬午祸变”这一问题上,丁博士与观众的互动最为激烈。同时本场讲座也经由B站实时转播,最高观看人数达到了两千余人,显示了各位同学对本次讲座的高度参与热情。本场讲座的成功举办,成为“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专题系列讲座的良好开端。



友情链接